在矿井中主要是防止元素氡的放射性,要带口罩,还有伤口也得包着,防止放射射性微尘进入体内形成体内辐射。在冶炼厂辐射也很小,我们去参观根本没穿任何防护服装,而且是在含量41%的成品铀矿旁边。周围的村民一直在那样的环境下生活过来的,都没什么异常。
铀矿的放射性特性要求在其周边1500米范围内不宜居住人类。 铀矿存在多种形态,包括土状、粉末状、块状、钟乳状和肾状等。土状铀矿通常被称为“铀黑”,而块状铀矿则称为沥青铀矿。 土状铀矿表面缺乏光泽,而块状铀矿则展现出沥青般的光泽。
绝对是由铀矿造成,铀是具有高放射性的金属,是造核弹的原材料,放射出来的射线可以另人致癌。别说碰到它,就算很靠近,那么就会死得更快。
居住在铀矿附近的居民可能是随时受到辐射威胁,需要看总剂量是多少,一般国家会对这样的地区居民有个检测,凡是不达标的地区居民都应该及时撤离该地区,凡是国家没有这方面的安排的,都是属于安全的。
铀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其发出的射线对人体健康确实存在潜在危害。 与铁矿石、铜矿石等大多数金属矿石不同,放射性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较为稀少。 它们在矿石中的含量通常比被称为“稀土”的许多元素要低得多。 一吨铀矿石中所含的铀元素量非常少,大约只有万分之几到千分之几。
蒙其古尔特大型铀矿床位于新疆察布查尔县境内,是继库捷尔太、扎吉斯坦和乌库尔其铀矿床后在伊犁盆地南缘落实的第四个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 1 发现和勘查过程 蒙其古尔铀矿床最早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60年代至90年代勘查停滞。
[摘要]洪海沟铀矿床是继库捷尔太、扎吉斯坦、乌库尔其和蒙其古尔铀矿床后核工业二一六大队在伊犁盆地南缘发现的第五个砂岩型铀矿床,是“十二五”期间在伊犁盆地南缘的重要找矿勘查成果。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上段为主要赋矿层,中侏罗统头屯河组找矿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第十二煤层铀资源量达大型。
扎吉斯坦铀矿床位于伊犁盆地南缘中西段,往北西距乌库尔其矿床4km,东南和蒙其古尔矿床相连,是继库捷尔太铀矿床后在伊犁盆地南缘发现的第二个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和蒙其古尔矿床、乌库尔其矿床一起构成伊犁盆地南缘铀矿田东部成矿集中区。行政区划隶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管辖,距县城35km,矿区内交通便利。
[摘要]广西沙子江-张天堂铀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陆块桂北隆起越城岭断裂褶皱带苗儿山岩体中段西侧的豆乍山花岗岩体西部,面积约8km2。矿区地质勘查工作始于1965年,1975年提交《3101矿区储量报告》,矿床达到中型规模,矿床类型为花岗岩型。
——广西沙子江铀矿脉三个样:U≈7%时Si/U≈10;U≈27%时Si/U≈2;Si/U比大体变动于2-10之间,其中的一个样U≈50%,其Si/U比为0.4。 ——辽宁连山关铀矿脉一个样:U≈42%,Si/U≈0.6。 由上述各数据可以做出以下近似线示意图3-7。
铀矿床可分两类:一类是受花岗岩体控制,产于花岗岩体内部的花岗岩型铀矿床(如沙子江、白毛冲、双滑江、孟公界、鸭子头、张家、红桥、乍古田、杨家庄矿床);第二类是产于岩体周边的薄层状碳硅泥岩系地层中的碳硅泥岩型铀矿床(铲子坪矿床)。
1、河元背铀矿床8号带位于我国著名的“赣杭构造火山岩铀成矿带”西端的相山铀矿田西部。前人在河元背地区已发现了湖港、河元背和牛头山3个铀矿床和人背岭矿化点。在综合分析、研究河元背地区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核工业二七〇研究所开展了铀资源潜力评价、普查和详查等工作,逐步发现、落实了河元背铀矿床8号带。
2、在鄂尔多斯地区,中核集团二〇八大队创新了找矿思路和成矿理论,成功突破了鄂尔多斯盆地等地区,探明了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铀矿床。截至2005年,中国已探明铀储量为7万吨。中国铀矿石主要分布在江西、广东、湖南、广西、新疆、辽宁、云南、河北、内蒙古、浙江、甘肃等省区。
3、我国已探明大小铀矿床(田)超过200个,主要分布在全国多个地区,包括江西、广东、湖南、广西、新疆、辽宁、云南、河北、内蒙古、浙江、甘肃等省份。
4、主要分布省份:江西、广东、湖南、广西、新疆、辽宁、云南、河北、内蒙古、浙江、甘肃等。具体铀矿床:包括但不限于相山铀矿田、郴县铀矿床、下庄铀矿田、产子坪铀矿田、青龙铀矿田、腾冲铀矿床、桃山铀矿床等。这些矿床以中小型为主,是中国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5、我国探明的铀矿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的铀矿床(田)超过200个。这些矿床主要分布在江西、广东、湖南、广西等地,以及新疆、辽宁、云南、河北、内蒙古、浙江、甘肃等省份。
6、成矿壳层的产状变化对铀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赋矿标高 华南铀矿的现代赋矿标高差异较大。赣中相山矿田西部河元背矿床矿体赋存标高在150~-900m之间,-900m是目前华南铀矿矿体的最低标高;桂北资源矿田沙子江矿床矿体赋存标高在1000~1560m之间,1560m是目前发现矿体的最高标高。
我国在1954年从广西采集的中国第一块铀矿石如今完好地保存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她见证了共和国建国初期核工业和地质事业的光荣历史,是中国铀矿地质事业的开拓石,也是引导我国铀矿地质事业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光辉旗帜。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人没有自己的铀矿地质事业,只有个别地质人员对铀矿进行了零星的极其初步的探索。
年,我国在湖南郴县许家洞发现国内第一个大型铀矿,即711矿,它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以及第一艘核潜艇、第一座核电站提供了宝贵的铀原料。此后,在辽宁、内蒙古、新疆、河北、江西、广东等多个地区也发现了更多铀矿,其中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的铀储量占总储量的74%。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块铀矿石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发现的。根据中国核工业大事记,1954年10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发现了新中国第一块铀矿石标本。这一发现为中国核工业的起步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1、胡宝群,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教授。其研究领域包括矿床地质学、地球化学找矿、岩石圈中的压力状态和水的行为等。胡教授在岩石圈的地压梯度及相关问题、热液矿床水相变控矿理论及铀、金、铜化探研究方面有深入研究。